本文作者:小旺

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-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怎么写

小旺 10-15 8
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-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怎么写摘要: 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目的?乡村建设的新理念?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目的?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,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。归田以后,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...
  1. 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目的?
  2. 乡村建设的新理念?

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目的?

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,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。

归田以后,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、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、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、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反映。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诗坛的情况下,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,别开生面,为我国创作了第一流的诗歌。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,淳朴自然的风格,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——田园诗,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。

陶渊明(365-427),一名潜,字元亮,世号靖节先生。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市西南)人。陶渊明虽出身于官宦家庭,但少时丧父,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,日常生活中也亲耕亲为,不仅如此,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,生活中也很不顺心,陶几次徘徊于仕隐之间。“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”的陶渊明,为了谋得生存的物质,不得不放下他高贵的自尊,先后出为州祭酒、镇军参军,以后又担任过建威参军、彭泽令。辞去彭泽令后,他一直隐居农村,接近社会底层,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,对农民有更多的同情。贫困的生活又迫使他不得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,并且也改变了他对劳动的看法。隐居农村,陶渊明交往的大多是他的邻曲,而非达官贵人。长时间的潜移默化,陶渊明的思想和行为,也就少了一些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,从而多了一份田园的质朴与清新。志又不得伸,促使他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、向往自由的思想,把田园当作理想王国,把自我融入田园,田园成了他的生活氛围和审美对象。

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-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怎么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田园诗写农村的风光,但其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、农夫和农耕。田园诗是描绘田园风物的诗歌。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写于他辞官归田之后,鲜明的表现了他厌恶卑污黑暗的官场。不满统治者内部血腥的***而热爱躬耕田园的纯朴生活,他的诗描写了田园自然和农村生活的意趣并表达了对仕途的淡漠,对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的热爱。

乡村建设的新理念?

      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坚持“多予、少取、放活”和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”的方针。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,提高农民生活质量,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,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
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环境整治,建设新村镇;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,培育新农民;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,倡导新风尚。 

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-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怎么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一、以宜人理念建设美丽乡村,突出以人为本

美丽乡村是以人为核心的聚集地,必须坚持以人为本,统筹推进建设。充分尊重群众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,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,切实从“政府配餐”转为“群众点菜”,广泛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,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,积极建设文明乡村,让乡村成为农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“幸福港湾”。美丽乡村的规划与设计,应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。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、水乡有水乡的风格、平原有平原的品味。

二、以文化理念融入美丽乡村,体现对乡村民俗的尊重

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-田园风格设计说明3000字内容怎么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美丽乡村是保护传承生态文化的体现者,必须坚持融入文化元素。按照“乡风文明身心美”的要求,改善文明的文化素养,在农村地区推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作。要让每个乡村发展特色文化,使当地的优秀民俗文化得以保留,要从各乡村挖掘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,要以生态理念作为发展和建设目标,推动特色文化村的建设,使农村成为生态文化建设基地。

三、以环保理念经营美丽乡村,注重可持续发展

美丽乡村是生态经济富裕、生态环境优美的有机结合,必须坚持农民收入增加与环境保护同步。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时,要建设各项基础设施,要处理好生活和生产垃圾,治理污染,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。要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,实现群众自治,要为农民提供文化教育和培训,改善他们的素质,要让乡村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,使社会环境实现和谐发展。

四、以实干理念建设美丽乡村,注重生态美

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注、支持,必须真抓实干、干出成效。整合政策力量,按照“渠道不乱、用途不变、各尽其力、形成合力”的原则,健全***投入为主导、农户投入为主体、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anyang1.com/post/7262.html发布于 10-15

阅读
分享